徐科长介绍说,现在芝罘区的修建废物主要靠“消纳”形式来处理。具体来说便是,芝罘区环卫部分对辖区范围内的开工工地都要逐个把握,工地因开工发生修建废物,有必要上报环卫部分,环卫部分担任给该工地找到需要用修建废物回填的工地,新工地只需办理了准运证,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将修建废物运到其他工地。这样的一个进程对工地来说无别的的费用,但有必要到环卫部分存案,由环卫部分一致分配,不允许工地之间私下交易。
经过这样的解决方法,环卫部分能够一致给修建废物找到“婆家”。据了解,这一形式从2000年开端施行,现在芝罘区一切工地都已归入这一个形式中,并已构成良性循环。工地之间的修建废物基本上处于一个平衡状况,一家发生,另一家运用,所以不会给社会添加压力。
但这一形式也有不足之处,那便是它只针对大宗的修建废物,假如数量较少或者是居民的装饰废物,许多工地都不肯要。因而,跟着芝罘区修建废物场的饱满,一些小工地和居民便开端私自将修建废物到处倾倒,给市容环境和市民出行都带来损害。往后市民如发现乱堆乱倒的现象,能够拨打告发电线。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鞠平孔雨童宗韶峰孙淑玉毛旭松见习记者王敏实习生陈琳琳张承林吕志慧拍摄宗韶峰王敏
扫一扫,关注我们